一九九零年初,我們在北京有各種學習班,如陶瓷、玉器、木器傢俱、國畫,後來還有中醫、易經等。我只参加了李知宴老師主講的《古陶瓷研習與鑒定》。當時我們一星期有兩班古董課:星期二,在麗都俱樂部;星期四,在亞運村,而我家就住在麗都公寓裡,後門正對著麗都俱樂部。
我們每次去麗都俱樂部上課就像是去參加一場小型的古董拍賣會。教室前的桌面上總是排滿一堆又一堆的瓷器包括罐子、碗、盤、缽、瓶、壺等,等著李老師來鑒定。有時候我們也會買到一些陶器或銅器,譬如彩陶罐、陶馬、陶俑、銅制的酒樽等;不過還是以瓷器居多。
李老師不愧是教歷史的,他不但學問淵博,口才更是幽默風趣。他把中國陶瓷的光輝歷程,從陶瓷的起源到各個歷史時期陶瓷發展概況,各個時代陶瓷藝術的特徵、演變和創新,分析這些演變的歷史背景、社會條件、工藝傳統和審美習慣,以及如何把握真假文物的規律性特徵進行鑒定等,毫不保留的教給我們。我們每次上課都認真地做筆記,課後則閱讀許多參考資料。學員們常常拿彼此的收藏來互相對照,互相切磋。
上課的第一天,老師就告訴我們:“收藏古董,要有眼力!有氣魄!寧吃仙桃一口, 不吃爛梨一筐。”但是在學習階段,我們總是一下課就立刻去後海、亮馬古玩市場、潘家園古玩市場、古玩城等地“尋寶”。那幾年,我們是拼命地學習、瘋狂地採買。但是大多數人都忽略了這些古董的商業價值,所以爛梨真的收了不少。不管怎麼說,其中也有幾件令自己愛不釋手的,姑且選兩樣在此與君共享。
我們在學習過程中,不但欣賞到陶瓷的胚胎和釉質的美感,也經常沉醉在李老師朗誦的詩詞中。李老師經常會引用一些詩詞來描述一件古董作品,譬如他對以下這件《隋唐青瓷蒜頭瓶》,玉壺春瓶的前身造型,就引用了唐朝詩人王昌齡的《芙蓉樓送辛漸》來描述: “寒雨連江夜入吳,平明送客楚山孤,洛陽親友如相問,一片冰心在玉壺”
而他對以下這個《宋元樞府釉水波遊鴨圖碗》裡面用瀟灑的刀法刻出蘆葦遊鴨的描述,則引用了宋代偉大詩人蘇東坡的詩:“竹外桃花三兩枝,春江水暖鴨先知。萎蒿滿地蘆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時。”
有一次,後海老楊那兒有一隻底部寫了個“御”字的兔毫碗。那天去的每一位同學幾乎都把它拿到手上把玩了一下,可是卻沒人買。最後那隻兔毫碗被聰明的班長Patricia買下。上課時,李老師說那是一件非常好的東西。他解釋:“碗底那個’御’字,代表那件東西是王室用的。”我們這些摸過那隻碗的學員們聽了,個個懊惱不已。有什麼用?不屬於你的東西,就是到手也會飛掉的!
另有一次,有位新同學拿了一件作品給老師看。李老師一看就說:「哎呀!這位同學, 恭喜你!你買到一件『官窯』」。全班羨慕不已。老師說:“你這件作品的底部有個’盈’子,代表那是’大盈庫’提供的皇宮用品。”這下子我們這些『老學員』覺得挺沒面子的,暗自決心也要去找一件「官窯」。可是皇宮用品哪那麼好找?人與收藏品之間也要講「緣分」,可遇不可求哪!
我們這一群學員包括 Catherine,Judy,Joanna,Sandy,Alice,Maggie,秀錦和我經常會相約去逛古董店,幾乎每個人都很少會空手回來。我們本著學習研究的心態,每當李老師講完某個朝代的某個窯口之後,我們這群人就會立刻去尋寶,希望為自己尋得一個不貴且真實的樣品(譬如:漢綠釉羽觴杯,唐黃釉褐斑執壺,宋元隱青碗,南宋建窯兔毫盞,清祭藍描金罐等),好在下一堂課“獻寶”請李老師鑒定。那些年北京古玩市場的興起,多多少少是被我們這群學員不斷地採買給炒熱了。
那段研習古董的日子彷彿把我們帶回到學生時代,而那一次次尋寶、鑒寶的過程又是多麼地有趣,多麼地純真癡迷,又多麼地令人懷念呀!